[轉貼]機油的常識-認識機油

http://forum.pcdvd.com.tw/showthread.php?p=1081323692

轉貼的文章,原文的出處好像已經不見了,還好別的網站還有人轉載記錄下來,不然就太可惜了。原文作者若覺得轉載不妥,請告知,我會把他刪掉的。

車車用潤滑油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1) 減摩抗磨,降低摩擦阻力以節約能源,減少磨損以延長機械壽命,提高經濟效益;
(2) 冷卻,要求隨時將摩擦熱排出機外;
(3) 密封,要求防洩漏、防塵、防竄氣;
(4) 抗腐蝕防銹,要求保護摩擦表面不受油變質或外來侵蝕;
(5) 清淨沖洗,要求把摩擦面積垢清洗排除;
(6) 應力分散緩衝,分散負荷和緩和衝擊及減震;

什麼是引擎油的級別?
引擎潤滑油的級別標準和粘度標準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因國際標準需要有關國際組織和部門的認可和頒發品質等級證書,是比較嚴格的,所以成為大多數潤滑油的品質標準。其中的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根據汽車對引擎油的品質要求頒佈了API規格,分為汽機油與柴機油兩種,S代表汽機油,S的含義是Service,服務;Spark,點燃。C代表柴機油,C的含義是Commercial,服務;Compression,壓燃。汽油機油規格從1930年的SA發展到2004年頒佈的最高檔的SM,分別是SA、SB、SC、SD、SE、SF、SG、SH、SJ、SL、SM,其中SI空缺是為避免與國際單位制縮寫SI混淆,SK空缺是為避免與韓國的SK石油公司混淆。柴油機油規格從CA發展到現在最高檔的CI-4,分別是CA、CB、CC、CD、CD-II、CE、CF、CF-2、CF-4、CG-4、CH-4、CI-4,其中CD-II和CF-2是二衝程柴油機油,CF和CD的性能相差不多,只是引擎試驗的要求較為嚴格而且應用範圍更廣。
為何我國車用機油的標準參考API分類而不參考歐洲分類?
 任何標準的制訂目的都在於實用,我國車用內燃機結構大多參考美國或直接引進美國生產線,日本的日產內燃機結構也類似美式內燃機,因此在我國路面上跑的車輛大多為美式引擎或日產引擎,為使用這個廣大用戶群體的要求,我國車用油參考API標準制定國標。API標準比較通用,大多數亞洲和美洲國家都認可採用。 歐洲引擎體現本土大陸的特點,引擎結構更加緊湊,單位體積潤滑油承擔的功率較美國大,故歐洲國家針對本土引擎的特點,不採用API標準而專門制定了歐洲的品質分類。汽油機油分CI~G5,柴油機油分DI~D5,轎車柴油機油分PDI和PD2兩類。它的性能與我國本土車輛發動有差異,不適用,除非特別說明,否則我國車輛不宜用歐洲品質級別的機油。

ILSAC標準的機油比API標準的機油高檔嗎?
在市面上經常會看到一些機油外包裝說明寫著:“符合APISH標準,達到ILSAC GF-1要求”等等類似的字樣,大家對API標準很熟悉,對ILSAC標準瞭解不多,為此對在API標準旁邊出現的ILSAC標準很疑惑。有些人抓住用戶對ILSAC標準不瞭解的機會,推薦產品時便聲稱他們的產品能達到ILSAC標準要求,比達到API標準高檔,因此在用戶的頭腦中形成這麼一種誤解:ILSAC標準的機油比API標準的機油高檔。
  大家都知道,API指的是美國石油學會,在汽車潤滑油方面負責制定品質分類,目前它已推出CA~CI-4,SA~SM級的品質標準.在美國基本上以此標準為准生產和使用機油,在我國也以此API標準為基準來制定機油的國家標準,生產和使用也以API標準為參考.
  ILSAC指的是國際潤滑劑標準和批准委員會,于90年代初,由美國汽車製造商協會(AAMA)和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JAMA)共同發起,它制定了汽油機油的GF-1、GF-2、GF-3、GF-4四個規格,這四個規格與API規格的SH、SJ、SL、SM四個級別有——對應的關係,它是在分別滿足SH、SJ、SL、SM的所有要求的基礎上,通過了ILSAC規定的節能要求。簡單的說,GF規格就是API規格+節能,GF-1、GF-2、GF-3規格比SH、SJ、SL分別節能1.5%、2.7%、2.9%、4%。也就是說,ILSAC標準並不是比API標準高檔,GF-1油比SH油多了節能的效果,它的功能多了一項而已。

什麼是引擎油的粘度?
粘度反映油品的內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動性的一項指標。選擇潤滑油時應選用合適的粘度和高粘度指數,使油品既具有足夠的高溫粘度來保證引擎在運轉時的潤滑和密封,又能在低溫下有足夠小的粘度來保證低溫啟動性能。粘度的選擇通常是按氣溫條件,同時還要考慮負荷高低、轉速大小或引擎的磨損程度等因素。 我們經常見到的SAE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的簡稱,這個組織在汽車潤滑油方面,負責制定粘度的分類。如:SAE 0W/40、5W/30、5W/50、7.5W/30、10W/30、10W/40、15W/40、20W/50等。
粘度相對應溫度換算公式為 -(35度-α)W/(β+15度),例如 5W/30 適用於常溫-30度~45度變化區間

機油類產品是否可以相互混用?
機油類產品從組成看,分礦物油和合成油兩類,從使用性能分柴油機油、汽油機油和汽、柴油機通用油三種。原則上同一個廠出產的礦物油型的油同一使用性能的可混用,如SF級油可與SG級油混用,但不同使用性能的不允許混用,如SF油不允許與CD油混用,同樣通用油也不能與單性能油混用;另外,礦物油型油絕不能與合成油混合使用。不同廠家的油,即使用同一種類型,同一種性能級別,由於所採用的原料不同,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最好不要混用。因此,當司機使用某種油品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少油,又暫時短缺同種油品時,可補加部分同一廠家同類型的油品,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油品千萬不要相混用。
何謂防凍機油?如何檢驗機油防凍性能?將機油放入冰櫃中能檢測出來嗎?
將機油放入冰櫃冷凍來檢測呢?對機油的低溫性能,技術指標有三個,即:傾點、低溫泵送性及低溫動力粘度(即CCS)。對一個多級別機油,光看傾點達-30℃並不代表它真可以在-25℃低溫下可以應用,還得看其他兩個指標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即表明該機油可在-30℃低溫下可流動,但引擎內未必能夠使引擎有低溫上啟動,後兩個指標是應用性能指標。有些用戶不懂,認為機油傾點達-30℃就可防凍了,就可低溫應用了,其實不然。

何為合成油和半合成油?
  合成油指的是由化學方法合成的化合物,可應用作潤滑油使用它包括合成酯類,聚a-烯烴、聚醚、矽油等等,其成分與石油烴油不同。
 半合成油指的是合成油與礦物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製成的潤滑油。
  由於合成油的材料來源貴,合成工藝複雜,投資高,故成本價高,再加上它的結構特殊,具有石油烴類油所不能具有的良好的耐高溫、耐低溫、抗氧化、抗輻射等優良性能,能應用在礦物油所不能應用的領域,如高真空、高腐蝕、航太航空、國防等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合成油及半合成油的價格都普遍比礦油潤滑油高。

何為單級油?何為多級油?它們有何特性?
單級油和多級油之分是指SAE粘度等級而言,SAE粘度有高溫和低溫之分,單純要求高溫粘度(V100,100℃運動粘度)達標的叫單級油;單級油常見的有30、40、50油;同時要求高溫粘度(V100,100℃運動粘度)及低溫運動粘度,低溫泵送性達標的叫多級油。多級油通常用“XW/Y”表示,W表示“winter(冬天)”之意,XW指低粘度級別,Y表示高溫粘度,兩者合下來表示多級油,即多個粘度級別,如5W/30、10W/30、15W/40等。多級油比單級油在低溫啟動性及泵送性 高溫啟動性 抗磨損性 機油耗 燃料經濟性有明顯優勢。
通用油又稱“汽、柴油機通用油”,即一種內燃機油既可以用於汽油機潤滑,也可以用於柴油機潤滑,它指的是性能級別方面的通用,它一般表示為SE/CC、SF/CD、SH/CD等。
  通用油的出現主要是方便混合車隊使用,它及可以是單機油,也可以是多級油,如SF/CD40、SF/CD15W40等。
  使用通用內燃機油,可以簡化機油品種,便於管理,防止錯用機油,給使用部位帶來極大的方便和效益,同時對於生產企業,由於簡化品種,給油品調合儲存、運輸等方面都將帶來方便和明顯的效益。

高品質的機油表現在哪些方面?
機油的優劣主要體現在以下性能上:
粘度和粘溫性能
通俗點講,粘度指的是油品的厚薄、稀稠程度。一般人都有這樣的常識:油在高溫下會變得很稀,在冷天則變稠;油太薄、太稀,則起不到潤滑作用;太厚、太稠則阻力大,啟動、運轉困難。
在使用中引擎各個潤滑部位工作溫度差別很大,從啟動時的大氣溫度,運轉中缸套/活塞上部的300℃,低溫粘度過大則流動不好,啟動時阻力大而啟動不了,或啟動後摩擦表面長時間得不到充分潤滑,增加部件磨損;動轉中粘度太小則油膜保持不住,缸套/活塞間密封不好,機油耗量增大,同樣產生磨損。
所以,好的機油要兼顧高溫和低溫粘度,專業的說法即具有較好的粘溫性能。潤滑油的粘溫性能以粘度指數來表示,粘度指數大,則粘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較小。機油的粘度指數一般在100~180之間,越大則粘溫性能越好,機油品質越高。
清潔分散性
引擎內燃料油免不了有燃燒不完全而生成非油容物,機油長期動轉中也會氧化產生積炭、油泥,從而影響潤滑及密封效果。高品質的機油可以將這些有害物質從機件上洗滌下來,懸浮在油中,最後通過濾清器將它除掉,很好地保持潤滑系統正常運行。
抗氧化性能
機油在使用中,由於溫度、空氣以及金屬的催化作用,油品氧化生成酸性化合物並進一步生成瀝青等有害物質,使油品粘度增大而影響正常使用。高品質的機油能很好地減緩油品氧化,保持油品各項性能穩定。
抗磨性能
機油的抗磨性能與以上三項性能都有關,高品質的機油能保證引擎正常工作條件下,部件表面保持的良好的油膜,可靠的潤滑,避免機件的磨損,保持引擎的有效功率。

為什麼說粘度指數高的潤滑油隨溫度變化粘度變化較小?
  粘度指數高於100—170的機油粘溫曲線變化平緩,具有良好的粘溫性,在較低溫 度時,這些粘度指數改進劑中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分子在油中的溶解度小,分子蜷曲 成緊密的小團,因而油的粘度增加很小;而在高溫時,它在油中的溶解度增大,蜷曲 狀的線形分子膨脹伸長,從而使粘度增長較大,所以說粘度指數越高,粘度隨溫度變 化越小。 根據粘度指數不同將潤滑油分為三級: 35—80為中粘度指數潤滑油; 80— 110為高粘度指數潤滑油; 110以上為特高級粘度指數潤滑油。

潤滑油的清淨分散性添加劑對潤滑油有何重要意義?
其一是指潤滑油能將其氧化後生成的膠狀物、積炭等不溶物懸浮在油中,形成穩定的膠體狀態而不易沉積在部件上;其二是指將已沉積在引擎部件上的膠狀物、積炭 等,通過潤滑油洗滌作用於洗滌下來。 清淨分散劑是一種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質,它 能吸附油中的固體顆粒污染物,並使污染物懸浮於油的表面,以確保參加潤滑迴圈的油是清淨的,以減少高溫與漆膜的形成。分散劑則能將低溫油泥分散於油中,以便在 潤滑油迴圈中將其濾掉。清淨分散添加劑是它們的總稱,它同時還具有洗滌、抗氧化 及防腐等功能。因此,也稱其為多效添加劑。從一定意義上說,潤滑油品質的高低,主要區別在抗高、低溫沉積物和漆膜形成的性能上,也可以說表現在潤滑油內清淨 分散劑的性能及加入量上,可見清淨分散劑對潤滑油品質具有重要影響。

潤滑油劣化變質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引擎的技術狀況: 引擎技術狀況欠佳,將使機油劣化速度加快。如活塞、 活塞環和氣缸壁磨損嚴重,將造成竄氣嚴重;油電路調整不當,會使燃料燃燒不完 全;曲軸箱通風不暢和“三濾”過髒,會導致外來污染增加;異常磨損會使鐵含量增 加。因此,引擎的技術狀況將直接影響機油的劣化速度。 2、引擎工作條件苛 刻,將使機油劣化速度加快。如引擎長時間在大負荷條件下工作,會使機油溫度過 高而致深度氧化;而引擎啟動頻繁,時開時停,負荷過輕,會由於油溫太低而產生 較多的低溫油泥沉積。此處,車輛在不同道路(或機械在不同作業場所)和氣候 環境條件下運行(或作業),對機油的劣化過程也有顯著的影響。 機油污染的原因與 引擎運行影響:
(1)、水分或冷卻液溫度太低;
(2)、曲軸箱通風不暢;
(3)、引擎怠速時間太長,開停頻繁;
(4)、活塞環密封不好,竄氣嚴重。 由 此造成低溫沉積物(油泥)、銹蝕及腐蝕。
(5)、外來雜質污染吸入塵土,空氣 濾清器效率低;
(6)、曲軸箱呼吸口無濾清器或過髒;
(7)、汽濾、柴濾和機油 濾清器效率低。 由此造成磨粒磨損,沉積物。 綜上所述,引擎潤滑油劣化變質主 要因素來源於引擎的工作條件和技術狀況。

 

潤滑油粘度高是否說明潤滑油品質好?
一般情況下零件運行速度高,零件表面所受的負荷就可能小一些,則相配的潤滑油粘度就低(例:錠子油) ,反之,則相配的潤滑油粘度就越高(例:齒輪油,當然,最終一定要遵照設備供應商對潤滑油的選用規定),而潤滑油品質除了粘度合格外還包括很多指標,因此不能僅用粘度來評價潤滑油的品質。
是不是拉絲的油就好?
不少人檢驗機油的品質,用手指沾一點機油捏捏,兩指張開如果油有拉絲,就認為是好油,即認為拉絲的油夠粘,潤滑性好,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一般帶“W”的機油都用增粘劑來調合,增粘劑剪切性能不好時就呈現出拉絲狀態,這些油使用後很易變稀,以致不能保持潤滑而損壞機器,因此油拉絲反而是差油,最好不要使用。

機油顏色越淺越好嗎?
司機選擇油品時會看看油的外觀,不少人認為淺色透明的機油比深色油好。機油的顏色並不是選擇機油的主要依據,不能一概而論以深色或淺色而定油質。因為不同的原料生產出來的產品顏色不同,即使同一配方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同批次間油品的顏色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以油的顏色深淺來判斷機油的品質是不科學的。應以機油的性能級別指標來判定。過去機油調合經常採用輕脫油,生產出的油品都是一些低檔油,很多人認為帶點綠光的油是好油,其實是輕脫油調成的低檔油,現在由於原材料漲價,有些調合廠偷工減料或有些廠生產冒牌產品,有可能僅用基礎油調合達到一定的粘度後出廠,根本不加添加劑,這些油外觀看來色淺清亮,其實是不上檔次的油,因此購買及使用機油時一定要注意。

如何判斷一個油品是不是好油?
判斷一個油品是不是好油,首先得看外觀,將油倒在透明的懷子中觀看,如果油品透明度好,無懸浮物,無沉澱,無雜質結塊,則是比較好的油;其次聞油的味道,一般機油氣味較為溫和,如果有刺激性氣味,尤其是燃油味重,有可能是再生油;兩者就是看油的級別標注,油質與標注相符的油才是好油,不然則是低劣假冒產品。油質的判斷需要經過有關部門有關儀器的測定,切不可光憑外觀而輕易下結論。

如何判斷一個油品粘度的大小?
油品粘度的大小是需經過粘度儀測定才能判斷的。不少人根據油的外觀和人的手感來判斷,如顏色深的則認為粘度較大,或用手摸油感覺較粘手就認為粘度較大,更有甚者有人認為拉絲油的粘度大,這些判斷都是不科學的。有些用戶還根據使用後廢油的狀態而主觀判定所用機油的粘度大小,如有些司機反映換油時將廢油放出,廢油“嘩嘩”地流下,一下子流光,好似水一樣,就認為所用機油粘度很低,其實是不正確的。機油使用後在熱車狀態放出,因為溫度的存在會比常溫時顯得稀些,同時車況不佳竄入燃油也會稀釋機油。另外選用多級油,經使用剪切後會變得稀些,這都是正常存在的現象,以此判斷選用的油稀是沒科學依據的。

機油怎樣才算是高檔油?是不是SAE 40比15W/40低檔?
高檔油通常指的是性能級別高的油品,英文字母越往後越高級,單級油SD比SC高級,CF比CE高級,通用油SG/CE比SF/CD高級,檔次高低主要比較性能級別,粘度級別指的是牌號。SAE40並不比15W/40低檔,只是使用的氣候條件不同而已。有時同一性能級別的油,如SG 15W/40比SG 40油價格稍高,用戶就認為前者檔次高些,其實不然,它們是同一檔次級別的油品,價格差異,主要是兩者所用材料比例不同,前者材料成本比後者貴些而已。但從環境溫度的角度考慮,多級油要比單級油所適應的溫度範圍更大,節油性也更好。

是不是油稠就好?是不是SAE 50比SAE 40油好?
這是比較傳統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基於傳統油的油膜理論的觀點。傳統油靠油膜來潤滑,油膜的厚薄決定了潤滑性能的強弱,粘度越大油膜越厚,潤滑性越好。新的換代產品已經不再依賴厚油膜來潤滑,添加劑的性能起了主要作用,為了節能起見越來越推崇低粘油,油粘度越低阻力越少越易起動,耗油越少。所以在滿足潤滑要求的前提下儘量選擇低粘度,傾向使用太稠的油並不好。我國南方地區使用SAE 40的油就足夠了(當然舊車引擎活塞、汽缸磨損大,兩者間隙大,為有效起密封作用,可選用粘度較大些的油)。

指定用油或專用油是不是車輛的最佳選擇?除這些油以外別的油品就不能用或不好用嗎?
現在市場上出現不少標明為某某車指定用油或專用油等類似產品,司機一看就認為這種油比其他油好而選用,也不管是不是正規廠生產,是不是假冒偽劣產品了。其實很多此類標注是某廠家的促俏手段,某些廠為了打開銷路而於某些車輛生產廠達成協定,標明為某某車指定用油或專用油後,產品銷售所得的利潤可與車輛生產廠共用。有的根本就是油品生產廠家非法的強行標注,因為這些標注,司機往往上當,而廠家促銷的目的也達到了。以這種方式出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是不是最佳選擇,司機們明白其中奧妙後就心中有數了。其實相當多的指定用油或專用油都是非常普通的油,有些廠家還混水摸魚以劣質油充裝,一輛車可適用的油品有很多,針對不同的車輛不同的氣候,相應級別不同品牌的油均可使用,而並非只有專用油才可以用,希望司機們不要受到這種誘惑的影響,選擇真正優質適用的油品。

如何分辨機油油質好壞?如何確定機油已到了換油期?
許多司機鑒別機油油質是否變壞,是不是到了換油期,僅憑經驗和油外觀,這雖然有一定的幫助,但不全面、不科
學,認為油色變深就該換油了,這樣分析並不完全正確,一般判別機油是否變壞,分三步:
a)看色聞味。首先將廢機油放在小玻璃瓶中,觀察機油外觀,如果顏色變深,油質變稠,不透明,靜放一段時間後瓶
底沉澱物多,機油已有變質傾向(機油僅色變深些,還保持透明,流動性好,不一定是質變,有可能是添加劑
顏色引起)。其次聞味,一般新機油味道不大,無刺激味,如果機油味濃且刺激難聞,則有變質傾向。
b)濾紙斑點試驗。現場檢測油質可用此法,將濾紙平放在墊環上(或杯口中),在熱車時採樣,從引擎油底殼中拔
出油尺規,向濾紙上滴上一滴,在常溫下放置3小時,油斑的擴散環消失,則說明機油已失去分散性,應當換油。
未到換油期的油濾紙斑點狀況:
沉積層——直徑較大,油泥沉積物少,為棕褐色。
擴散層——直徑較大,為淺棕色。
油層——直徑較大,且與擴散層環徑距離小。
已到換油期的濾紙斑點狀況:
沉積層——直徑較小,油泥沉積物多,為棕黑色油膏狀。
擴散層——直徑較小,為棕褐色,色較深,且與沉積層環徑距離小。
油層——直徑較大,且與擴散層環徑距離大。
c)儀器檢驗。如果以上方法難以判斷油質好壞,就應該將油樣拿到有關部門作檢驗,機油換油指標所述。若機油某一
指標超出規定範圍,就應當換油了。

如何區別真假名牌油?
這個問題用戶經常提到,名牌油品好,市場覆蓋面廣,很受用戶歡迎,有些不法分 子為圖厚利,做假油來糊弄用戶。其做法經常是將舊包裝回收,然後灌裝劣質油上市,有一定實力的不法分子甚至訂做新包裝,模訪名牌包裝的模樣裝油,以低價面市。
一般假冒油品有三類:一是採用回收的廢油經處理後灌裝上市;二是採用單純的基礎油混合,不加任何添加劑,以求更低的成本;三是購買低檔油灌裝,以次充好。他們一般都是將油顏色調至與真油相當,叫人從外觀上難以分辨,以假亂真,如何區分真假油呢?
(1)看包裝外觀:新油包裝外觀乾淨漂亮,無油污塵跡,封口蓋是一次性蓋子,缺口處有封口錫紙,錫紙上均有廠家特殊標記,無這些特點,有可能是假油.另外名牌油為防假冒,從標籤貼紙、罐低、罐蓋內側、把手等不顯眼處均有特殊標記,如果不法分子自訂包裝造假,只要對比一下真假兩個外包裝就可分辨。
(2)觀察油外觀:將機油倒出來觀察,真油色淺透明,無雜質,無懸浮物,無沉澱物,味淡,晃動時流動性較好。假油或油色較深,或有雜質沉澱物,或味濃有刺激性,晃動時流動性較差,或用手摸有拉絲現象。
(3)儀器檢驗:如難以用簡單方法鑒別假油,請將油送至有關檢測部門進行鑒定,歡迎用戶向有關部門舉報假油。

機油越粘越好嗎?
不少人明白,機油粘度過低,即較稀,很易出現亮紅燈、潤滑不良的現象,為避免出現此不良現象,有人就誤認為機油越粘越好,甚至判斷一個機油油質的好壞也僅以粘稠度代替,即用手摸摸捏捏,或用力搖搖,看看,聽聽,如果機油粘度高,就認為是好油,已經不看是什麼級別牌號了,因此誤認誤用機油的現象更為普通。其實對於指定某一輛車,均有其適用級別牌號的機油,並非高粘油台台車都適用。確實,對於上了年紀的汽車,部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摩損,摩擦部位間隙大些,用高粘油有利於加強其密封性,效果會好些。但對於大部分車輛,考慮節能及排廢方面,傾向於選用低粘油有利,因為:
(1) 高粘油流動性較差,啟動阻力大,耗油多;
(2) 高粘油在啟動瞬間比低粘油更難到達摩擦部位,對車輛冷啟動的傷害大些;高粘油低溫啟動性差,尤其冬天,車輛難以啟動。

 
何為單級油?何為多級油?它們有何特性?
單級油和多級油之分是指SAE粘度等級而言,SAE粘度有高溫和低溫之分,單純要求高溫粘度(V100,100℃運動粘度)達標的叫單級油;單級油常見的有30、40、50油;同時要求高溫粘度(V100,100℃運動粘度)及低溫運動粘度,低溫泵送性達標的叫多級油。多級油通常用“XW/Y”表示,W表示“winter(冬天)”之意,XW指低粘度級別,Y表示高溫粘度,兩者合下來表示多級油,即多個粘度級別,如5W/30、10W/30、15W/40等。多級油比單級油在低溫啟動性及泵送性 高溫啟動性 抗磨損性 機油耗 燃料經濟性有明顯優勢。
通用油又稱“汽、柴油機通用油”,即一種內燃機油既可以用於汽油機潤滑,也可以用於柴油機潤滑,它指的是性能級別方面的通用,它一般表示為SE/CC、SF/CD、SH/CD等。
  通用油的出現主要是方便混合車隊使用,它及可以是單機油,也可以是多級油,如SF/CD40、SF/CD15W40等。
  使用通用內燃機油,可以簡化機油品種,便於管理,防止錯用機油,給使用部位帶來極大的方便和效益,同時對於生產企業,由於簡化品種,給油品調合儲存、運輸等方面都將帶來方便和明顯的效益。
對於特定的某輛車,選用汽油機油(或柴油機油)好呢?還是選用通用油好呢?
 這個問題常常會在其具體用戶那兒遇到,有人認為專用汽油機油(或柴油機油),當然比通用油好些。因為專用油適用於專門類別,而通用油多性能,汽、柴油機性兼顧,勢必在專項性能上不及專用油好,會大折扣。其實機油級別的確定,汽油機油也好,柴油機油也好,通用機油也好,均是通過台架試驗評定來確認的,如SF/CD油,它既通過了SF油的台架試驗,也通過CD油的台架試驗,它既符合SF標準,也符合CD油標準,在汽油機上選用SF油與SF/CD油原則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相反,由於通用油兼顧兩者性能,所用材料更好些,技術含量更高些,更方便於使用和管理,當然價格相對而言也會高些。因此用戶選用油時,大可不必擔心這些細節問題,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油品性能價格比,隨便選用相當級別的專用油或通用油。
引擎機油使用過程管理
引擎機油使用過程中要有科學的管理常識,才能買好油,用好油,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 不同廠家的機油即使同一級別牌號,最好不要混用;
(2) 使用時要時常檢查油面高度,通過抽檢油尺規,發現油少了,要及時補加;
(3) 開車前應先用預供油泵使油到達引擎各部位,以免各部件過早磨損;
(4) 定期對機械保養和清洗,可用引擎清洗劑清洗潤滑系統;
存入時防水、防塵、防雜質污染,用剩的機油要擰緊蓋子密封保存。

機油加的越多越好嗎?
當引擎油底殼油量不足時,機油泵吸上油量不足時會造成部件磨損甚至引擎曲軸軸承與連桿軸承的瓦片摩擦表面溫度過高,使瓦片合金熔化脫落,造成縮缸,有人為防止此現象,將機油加的滿滿的,以為不會有缺油現象;有的車輛有燒機油現象,司機為避免燒機油而形成缺油,省卻時時補足油的麻煩,特意多加機油,由其慢慢燒。其實機油並不是加的越多越好,並不是多就潤滑足而不會產生燒機油排藍煙現象。機油過多會使濺到汽缸壁上機油多而產生燒機油排藍煙現象,同時增加燃燒室積炭和火星塞積炭,使引擎發生早燃,出現油耗大,動力不足,行駛無力等現象。尤其對原本已有燒機油現象的車輛,多加機油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還浪費了金錢。為此,機油不宜多加,合乎車輛容量要求則可。

 
為何有些機油殘油放出來呈乳白色?
機油本身所含的添加劑大多為表面活性劑,即某種意義上為乳化劑,混入水後經泵迴圈或攪拌後,很易乳化成棕黃色乳濁液,若水分較多時甚至乳化成乳白色乳濁液。因此使用後的機油出現乳白色,有可能是水箱漏水或外界水分混入潤滑系統,此時應將油放出來檢修車輛,若繼續使用將出現事故。

為什麼機油使用後會冒藍煙、黑煙或白煙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出現這些現象都是機油品質不好的原因,其實不然。由可能是燃料油品質不好,或燃燒系統調節不當,燃燒不完全,而出現冒黑煙現象;汽缸密封不好,產生竄油現象,機油竄到汽缸被燃燒掉燃燒不完全就產生冒藍煙現象,竄油嚴重的就冒黑煙;如果燃料油含水,或竄到汽缸被燃燒掉的機油含有水,或在雨天行車,空氣濕度大,都會產生冒白煙現象;產生這種異常現象時請具體分析原因,千萬別誤會是機油品質原因而忘記去檢查車況,顧此失彼,恐怕會造成更大的事故。

機油用後清亮是不是油太稀?能憑搖幾下斷定粘稠度嗎?
機油在使用中,有一些用戶憑直觀判斷,反映機油太稀,其理由有四:一是將機油放出來時,如水一般,呼啦啦的往下流,而其他機油卻比較粘稠,流動慢;二是自認為已到了換油期的機油放出來後,顯得比其他機油清亮;三是新油在瓶中晃動時,動盪大聲音大,較易流動;四是新油外觀較其他同級別牌號的油顏色淺,感覺上比其他油稀。
這樣判定機油的粘稠性,是不科學的,機油的粘度是通過儀器測定的,並不是油淺色就稀,也不是放機油時流速快(如水一樣)就稀,上面已有講述。至於新油在瓶中晃動時,動盪大,主要是因為機油粘溫性能好,尤其是多級油(15W/40,10W/40)。同一牌號的機油100℃粘度在某一範圍內相差不大,而40℃粘度則多級油明顯比單機油小許多,其粘溫性也好許多。用戶晃動機油時一般在常溫下進行,常溫下的粘度接近40℃的粘度,其實判斷機油粘度大小主要是以100℃粘度判別(也以100℃粘度作為分級標準),單憑晃動表像判斷機油好壞是不科學的。
還有就是用後的機油清亮,並不是說明機油稀,反過來正好說明油質好或未到換油期。如果機油品質不好,未到換油期就會變得又黑又稠又不透明,沉積物多,清放困難。如果機油用後仍保持清亮,說明還可以繼續使用,此類機油換油期比一般機油長。
機油為何會越用越少,有時甚至出現超耗?如何防止機油超耗?
無論摩托車或者汽車引擎使用機油潤滑,都會有那麼一個現象,機油使用一段時間後,多少會有些損耗,有的甚至出現超耗,須大量補加油。機油使用過程中有少量耗損是正常的,如果耗損量大,則要停車查找原因了,否則會造成引擎過熱無力,功率下降,潤滑不正常甚至機件磨損等故障。
產生機油耗損,其主要原因是活塞和氣缸之間間隙過大,或活塞環嚴重損傷,彈力不足,活塞環端隙、側隙、脊隙過大,使機油竄入燃燒室,或油底殼漏油,曲軸後半部密封不良,滲油漏油,除此之外,在使用中操作不良和用油不當,也會造成機油過量耗損,如:
(1) 引擎轉速過高;
(2) 機油加的過量,超過上限,油面過高;
(3) 使用機油選用不當,夏季選用冬季用油。
為避免機油超耗,除選用合格的汽缸、活塞、活塞環和定期檢查外,還需做到:
(1) 加油量按規定加足,不能過多或過少;
(2) 行駛時防止引擎長時間高速工作;
注意檢查引擎各結合面是否有滲漏機油現象,如果發現滲漏應立即排除。
換用新機油後,車輛顯得動力不足,爬坡無力,是不是所用機油太稀之故?
有些用戶反映,一直使用某品牌機油,偶爾換用另一個品牌的同類機油,行車時車輛顯的動力不足,爬坡困難無力,就認為是新換機油過稀或油質不行。再換回原用機油,則無此現象。其實引擎動力不足,有許多原因造成。其中主要有:
燃 油 系 統 故 障
(1) 燃油路有堵塞,或汽油質差
(2) 空氣濾清器堵塞或風門沒完全打開
(3) 可燃混合氣過濃或過稀,對於二衝程摩托車,汽油與機油摻配過大
(4) 浮子室油面過低,或化油器介面墊或笛簧閥墊漏氣
(5) 火星塞斷火或火弱,使引擎轉速間斷,燃燒不充分
(6) 消聲器排氣口堵塞,或消聲器放炮
潤 滑 系 統 故 障
(1) 機油路有堵塞
(2) 汽缸蓋或曲軸箱漏氣造成壓縮不良或充氣不足
(3) 機油泵工作不良,供機油不足
(4) 機油選用不當,選用了低粘度或低檔油
(5) 燃油竄入機油中稀釋機油
(6) 密封裝置受損,機油漏油
上述故障均可引起引擎動力不足,對於燃油系統故障及機械自身故障,即使怎樣更換機油,故障未排除仍會重複此現象,但潤滑系統某些故障,則有可能因為更換機油有所改善,並不是說明後換油性能更好。其具體表現為:
(1) 可能因為機油濾芯故障,堵塞或失效,一般更換新油連機油濾芯一併換掉,故有換一換油就改善的表面效果。
(2) 引擎潤滑系統久未清洗,很髒,沉積物多,換新油後將會清洗出一部分雜質懸浮於油中,造成機油濾芯堵塞而引發動力不足,更換一次油系統乾淨些而有所改善。這大多數表現為換新油後三、五天后出現動力不足,再換一次油後就消失,放出來的廢機油雜質多,較黑。
(3) 加油後需注意加油量,加油過多或過少都會引發動力不足,第二次加油後會有所改善。
(4) 對於大修後車輛,加油時加足油量,但怠速轉動幾分鐘後檢查油量是否足夠再出車,因修理時油路中機油有可能會損失,加油後引擎啟動要彌補部分油路中的油,為此一般怠速轉動幾分鐘檢查機油量,如果不夠要補加。如果不檢查就出車,第一次用油肯定會因油量不足而引發動力不足,換油後則無此現象。
用戶反映有些機油使用後容易發黑,為什麼?機油使用後容易發黑是不是好油?
司機們及修車師傅們常碰到此類現象,機油使用一二個星期後就發黑,似墨汁一般,於是就判定這種機油是假油,這種判斷太過於主觀。確實,如果機油檔次太低,或氧化安定性不好,或不加添加劑,都會有此現象,但是,機油易發黑的大部分原因還是與車況有關。車輛的燃燒性能不好,尤其柴油車,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炱會竄入機油中污染機油使之發黑,特別是舊車和大修後的車輛,此類情況更多;另外,放出舊機油時未放淨,曲軸箱殘留下油泥、積炭、漆膜等有未經清洗,加入新油後由於新油具有較強的清洗功能,將這些殘留物清洗出來懸浮於油中,使之發黑,如果沉積物過多還會堵塞濾網、油路而產生油壓偏低等現象,此時應更換機油。再者就是機油耗量大的車輛,由於燒機油,機油很易發黑。機油易發黑並不一定是油質差,很多時候是車況不佳引起,司機們一旦發現機油易發黑,則是對你的車況性能不佳提出的信號,最好是停車檢查,以免發生更嚴重的事故。

曲軸箱中的機油為什麼不能多加,也不能少加?
曲軸箱中的油面高低,通過油尺規上的刻線進行檢查(各機都有規定的油面高度)。若機油加的過多,會增加曲軸轉動的阻力,使引擎有效功率降低,同時,也會使大量的機油竄入燃燒室燃燒,造成排氣冒藍煙,增加機油量消耗,並使汽缸內積炭增加,加速了引擎性能的惡化。若機油加的過少,則造成機油壓力過低,機油達不到潤滑要求,會造成軸承等燒毀的惡性事故。

如何檢驗機油中含水?
有些用戶使用機油時發現機油不透明或乳濁,便認為機油有水,機油水分含量合格標準為痕跡,即小於0.03%,如果超過此標準,達到0.1%時則對發動機有較大危害。如何去檢驗油中水分超標呢?除了儀器檢測外,現場檢驗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外觀目測。機油含水,會出現霧濁或乳濁不透明,搖晃後會產生較多的泡沫,加入發動機運轉後,放出來呈乳白色或有大量泡沫。
(2)燃燒法。把銅絲燒熱後放入被檢測機油中,有“劈啪”聲,或裝入試管中加熱至80~100℃時有“卟、卟”聲 。
(3)加熱沉析法。將機油加熱至60~70℃,然後冷卻靜放半小時左右,底部會有水分沉析,水分多時會看到明顯水珠。
(4)放水後。對於已加入機油箱的機油,懷疑其有水,可在發動機停止30分鐘以上,鬆開放油螺塞,會有乳白色油或水放出。
(5)油膜法。對於加入機油箱的機油,也可從油尺上觀察,拔出油尺,油尺上油膜不連續,則可能含有水超標。
(6)觀察法。對於廢機油,由於不透明很難判定其是否含水,可以裝少量進乾淨的礦泉水瓶中,搖晃後易產生泡沫,掛壁油膜不連續,有水珠掛壁,可知其水分較多。

機油怎麼會吸水?
使用大桶裝機油的汽修廠和車隊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某桶機油開蓋取用一部分後,蓋好蓋子,於通風良好的閉式倉庫儲存,過一段時間取用,會發覺桶底有部分油乳化,或透明度差,或有少量沉澱物。越是級別高的機油,如CF-4、SH、SG級油越為明顯。向生產廠家投訴,廠家多會告訴用戶出廠時檢測合格,存在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用戶使用時管理不當,機油吸收空氣中水分變質之故。用戶當然會感到“冤枉”,認為保管良好,倉庫不漏雨,從何來水分進入機油中?機油又不是海綿,它怎會輕易吸收水分?這得從機油的添加劑說起,添加劑中大部分為清淨分散劑,這些劑為表面活性劑,易與空氣中水分作用,越是高檔機油,添加劑含量越多,吸水可能性越大。因此機油存放一定要強調密封保存,如果開啟使用時空氣潮濕,蓋子不嚴,很容易有空氣中水分滲入,使機油出現乳濁不透,水解而有沉澱物等現象。所以機油用後需保管好,否則易變質而造成浪費。

怎樣現場測定機油粘度?
有些人現場檢測機油有相當經驗,一看色,二聞味,三用手感覺,雖然已有不少人知道拉絲油不是好油,也知用手摸摸捏捏判定機油是否粘稠並不十分科學,但如何於現場沒儀器情況下測定機油粘度呢?當然具體的科學的粘度數據到目前為止除了用化驗儀器測定外還沒有其他現場的科學檢測方法,但可以通過對比法大概測知。
(1) 取一兩個玻璃量筒裝上同等高度的機油,同時向兩筒機油在同一高度釋放兩個大小重量一樣的鋼球,哪一筒中銅球先到筒底,哪一筒的機油粘度則相對較低;
(2)參考古代沙漏法,用量筒裝取相同量的機油,用同一個小漏斗漏油,油流出來時計時,至流完為止,看哪個油流完時間短,則其粘度較低。
第(2)種方法如果機油粘度相差不大,可能判斷不出結果。第(1)種方法可用來判定兩個同一類型新機油粘度,第(2)種方法有利於判別已用過的廢機油及相應新油之間的粘度差別,有助於現場分析車輛故障。注意此檢測方法一定要同等溫度條件下進行。

機油外觀不太透明,有霧濁,是不是含水之故?
機油正常外觀為透明油液,有些機油倒出來時透明度不十分好,好似有水,含水的機油混濁,透明度差,但並不是透明度不好的機油都是含水超標。通過第27問介紹的方法檢驗機油未見含水現象,將機油加熱至100℃之後,仍然霧濁不透,或者高溫時透明,冷卻後有呈霧濁,這種現象則不是含水所致,因為水分至100℃時會揮發掉。這是機油霧濁,有可能有一下原因造成:
(1) 生產廠所採用的機油添加劑品質不佳,油溶性不穩定,存入一定時間後懸浮其中是不透明;
(2) 不同廠家生產的機油混用,不同添加劑發生反應生成非油溶物質;
(3) 機油受潮後添加劑發生強烈水解生成非油溶水合物影響透明度;
(4) 某些合成油與礦油混合不互溶,會有渾濁現象。
對於透明度不佳的機油,最好仔細分析此原因,不要隨便應用,以免產生不良現象。

為什麼大桶裝的機油存放一段時間後,桶底出現沉澱物?
如果說機油存放不良會吸收空氣中水分而變質,那麼有些人會疑問,某些大桶裝的機油未曾開封啟用,存放一定時間,等到開啟用時,卻發現桶底出現沉澱物,這是什麼原因?
(1)大桶包裝機油在包裝過程中,密封不好,漏氣,機油吸收空氣中水分發生水解產生沉澱物。
(2)機油所採用的添加劑油溶性不穩定,一定時間後析出沉澱物。
(3)機油生產時過濾工藝不過關,機油中雜質含量多,一定時間後凝聚沉析成沉澱物。
(4)大鐵桶不乾淨,或者生銹,誘發機油變質,生成沉澱物。
為什麼有些機油油罐底有沉澱,甚至有金屬粉狀閃光的東西?
 常有用戶發現此類情況,將機油倒出來使用,倒至最後,罐底有棕黑色粘稠沉澱物,或漿糊狀淺色粘稠狀,似鼻涕一般,甚至有的沉澱物似粉狀,有金屬光澤,這是什麼原因呢?有時發現類似現象後,抽查同一箱其他油,又沒有此狀況,檢測同一批次油品,此類情況很少,為什麼同一批生產油品會有不同表現?能下結論判定此批油品質差嗎?出現以上情況要追溯至機油的配方組成以及整個生產包裝過程,然後分類分析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1) 同批次油品個別罐底有棕黑色粘稠沉析物,可能是某罐油品密封不佳,自身接觸外界空氣及潮濕環境過多,發生質變引起,伴隨沉澱還往往油色發渾,此罐油不能用。
(2) 同批次油品個別罐底有“鼻涕”,主要是機油中增粘劑沉析,要麼是所採用的增粘劑較次,油溶性差,要麼就是生產工藝處理不當,調合溫度不夠或攪拌時間不長調合不均勻所致,對此類油要查清原因,慎用。
(3) 同批次油品個別罐底有金屬粉狀物,估計是包裝工藝處理不當,欠缺有效的過濾手段,將生產管線中的雜質(含金屬屑)帶入油中,還有就是包裝機使用年限過久,自身磨損細屑混入油中所致。一般儲存不久的油可過濾後使用,儲存過久的油會因金屬催化氧化而變質,不可用。
(4) 同批次油品中個別罐油面上層浮有塑膠屑,這主要是包裝容器塑膠罐自身含塑膠屑,未處理乾淨引起,這類油質變不大,可過濾後使用。
(5) 同批次油品中個別缸底有灰黑色沉澱物,這可能是包裝罐開口存放不良混入灰塵,而生產過程中清除不徹底所致,這種油也要過濾才能使用。
以上異常狀況屬油品質量問題,用戶有權向廠家投訴要求妥善處理。

 
潤滑油保質期為多久?存放兩年的機油能使用嗎?
 標準法規定,藥物類商品必須標明生產日期及有效日期,而對於潤滑油產品,卻無有效期規定,是不是對潤滑油方面的品質放鬆了監督?或者潤滑油類產品可以長期儲存而不影響品質?而面對真正的市場,代理商或經銷商提出的疑問:“我兩三年前進的貨,由於銷量不佳,積壓下來,如今還能用嗎?”對於此類問題,沒有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只有一句話:“以質定用!”也就是要經過分析油質才能使用,不論存放期長短。本人對此解釋如下:
(1) 對於小包裝類機油及齒輪油,密封性好,保存良好的,存放一兩年,應該對品質影響不大,可以使用;但是,如果油本身不是合格品而是劣質品,很易在存放過程中自我變質,即使保存良好也有沉澱,色變深等現象,這些油則不能使用;
(2) 對於小包裝類機油,如果密封性不好,存放不佳,表面積塵多,常受日曬雨淋等,即使存放半年,肯定會有質變,不可用;
(3) 對於大桶包裝機油,如保存良好,密封好,一直未開封啟用,兩三年後檢查一下無沉澱一般可用;對於已開封啟用但一時尚未來得及用完而存放的,即使保存良好,最多放半年,半年內要儘量用完,否則就浪費了;
(4) 對於液壓油、汽輪機油類,無論包裝大小,一般只允許存放半年,時間久了易質變不可用。對此類油一般規定每隔兩個月抽檢一下品質,以確定是否可用。
(5) 對於防凍液類,一般壓倉一壓就是一年,第二年冬天才會有市場,一般存放了一年的防凍液都要檢測一下是否發臭變質,PH值是否保持方可啟用,因防凍液自身易腐變。
為此建議用戶在購買潤滑油產品時一定要先看一下生產日期及出廠日期,對於時間過久的產品須檢查一下是否有沉澱、色變等才好用,否則會使車輛受到損害。

如何鑒別機油含水的原因?
  當潤滑油中混有水分時,不但使油膜強度降低,而且會產生泡沫或使機油乳化變質。輕則使機件生銹,重則引起拉缸、引擎曲軸軸承與連桿軸承的瓦片摩擦表面溫度過高,使瓦片合金熔化脫落,造成縮缸等嚴重的機械事故。  
  潤滑油中進水量超過規定值的原因有三:
一是保管不當,
二是使用中油汽、水汽冷凝污染,
三是水套破損等其他原因造成冷卻水滲入。
  在使用中怎樣鑒別潤滑油中是否含有水分呢?
觀察法。發動機起動前抽出機油尺觀察機油尺上粘附的機油。若機油尺上有許多小水泡則說明油中含有水分。也可將發動機發動一段時間後再觀察。若油中含有水分,潤滑油將會變成乳白色並伴有泡沫。含水量越多其泡沫就越多。
 放水法。發動機起動前或熄火後(待油溫完全冷卻),鬆開放油塞,如有水放出說明油中含有較多水分。 燃燒實驗法。在燒熱的鐵棒或鐵網上澆上潤滑油。若有"劈劈啪啪"的響聲,說明機油中含有較多的水分。也可放出少量潤滑油,倒入杯中加熱實驗。若隨著油溫升高而油中的小氣泡逐漸消失,說明油中含有水分。

在冰櫃裏凍過的機油呈渾濁,是不是不可用呢?
 有些人為了檢測機油防凍性能,將之放到將近-20℃低溫的冰櫃中凍上一天,然後取出來觀察,發覺倒出來的機油呈渾濁狀,不透明,就認為機油已“結冰”,是根本不可在冬日使用。其實這是機油的特性之一,如果機油“結冰”,是根本不可能倒出來的。機油其中一個指標傾點指的就是機油在低溫下能夠保持流動性的最低溫度。很多機油採用的基礎油,本身傾點只有-10℃左右,都是通過降凝劑作用才將其傾點降低,當機油冷卻至一定溫度時,其外觀則呈現渾濁狀,但它仍保持流動性,證明其仍可用。這些機油將其解凍回復常溫,又會恢復原有透明性狀。有些人不相信此種現象,購買一些外國名牌油作對比,與國產油同時冷凍,結果表現都一樣。低溫混濁是機油特點,並非有水才如此。為此用戶用在非常規方法檢測機油發現異常狀況,不要妄下結論,誤導自己。

No comments yet

發表留言